

動詞:在電影、電視劇或電子遊戲作襯托的音樂。
如果你叫人說出一首著名配樂,他們多半會說 John Williams 的《星球大戰》主題曲,或是 Alex North 為《慾海奇女子》所寫的一段小號插曲。不過,現在配樂已稱霸另一領域,就是電子遊戲。在 2021 年,電子遊戲配樂的商業價值達到 900 億美元,遠高於電影和音樂產業的總和。而且,電子遊戲所接觸到的受眾遠較其他娛樂產業為廣。
遊戲配樂取得如此成功並不出奇,因為電子遊戲在本質上,正是建基於出色的配樂。音樂不單引起聽者迴響,還能連結、影響、放大情感。在電子遊戲世界,玩家不能親自置身其中,因此須要配樂幫助代入遊戲角色,增強互動。
以《Grand Theft Auto V》為例,自 2013 年開售以來,銷量突破 1.45 億。《Grand Theft Auto V》的遊戲配樂由遊戲開發商 Rockstar 的作曲家 Woody Jackson、多個當代電子音樂人、饒舌歌手和音樂監製操刀,當中包括 Tangerine Dream, The Alchemist 和 Oh No。除此之外,遊戲還獲得其他幾百位音樂人授權,例如 Stevie Wonder、Frank Ocean 和 Snoop Dogg,並在遊戲角色駕車穿梭 Los Santos 時,從車內的收音機播放。
由此可見,很多玩家都認為全靠電子遊戲,他們才能接觸新的樂隊和音樂種類,拓闊眼界。或許你也是其中一份子,透過 Jonathan Morali 為《奇妙人生》寫的配樂認識獨立民謠,或聽過《Final Fantasy》、《超時空之鑰》、《上古卷軸》等 RPG 遊戲旋律豐富的配樂後,學懂欣賞古典音樂。
遊戲配樂的主要功能是建構遊戲世界的氛圍。例如在《最後生還者》中,配樂陰森、疏落,營造置身末日世界的不安感覺;又如《碧血狂殺》和《對馬戰鬼》那些電影感強烈的配樂,塑造了遊戲的世界觀和角色發展。
作曲家 Gareth Coker 編寫了《聖靈之光 2》的遊戲配樂,他說:「我們着重編寫旋律豐富的配樂,並按照個別遊戲場景,選用與其配合的樂器奏出配樂。我們特別注重遊戲的節奏和流暢度,因為玩家與遊戲之間的情感連結正正建基於此。」Coker 認為配樂是帶給玩家在情感上的潛台詞,卻經常遭到忽略。
電子遊戲配樂的發展進程有別於電影和電視劇配樂。第一代電子遊戲配樂作家除了懂得作曲,還要懂得編寫電腦程式,Rob Hubbard、Martin Galway 和 Ben Daglish 就是當中的代表人物。初代電子遊戲配樂稱為「chiptune」,用當時的家庭電腦(如 Amiga 和Commodore 64)編寫。受技術所限,那時候的家庭電腦只有四個信道。因此,作曲家需要發揮創意,克服硬件上的掣肘。
如果想做到震音、漸強等效果,便須要編碼。不過,即使是當時已算先進的 C64 SID 晶片,亦只能同時播放三個聲音。聰明的作曲家很快便發現,他們可以用電腦程式編寫琶音(appregios),並以極高速度播放或轉換,去模仿和弦的聲音。
當時的配樂作曲家都是以這種方法編寫遊戲配樂。因此,即使他們各自風格鮮明,但配樂都帶著濃厚的 chiptune 音質。在 8-bit、16-bit 硬件和 CD 誕生後,遊戲配樂的編寫方法便有所改變。作曲家按照他們常聽的音樂種類和喜好,編寫遊戲配樂,不受任何種類所限,百花齊放。
舉個例,古代祐三和川島基宏為《怒之鐵拳》譜寫了糅合 90 年代舞曲旋律、house、techno 和 gabber 節拍的配樂,完美配合遊戲刺激、亢奮的節奏。當時,兩人的作品堪稱劃時代。著名音樂製作人 Flying Lotus 和 Just Blaze 認為,是《怒之鐵拳》的配樂,帶領他們進入電子音樂世界。
配樂大師下村陽子原本接受古典音樂訓練,希望成為鋼琴導師,輾轉之下卻在遊戲開發商 Capcom 展開配樂生涯,作品收錄於《街霸》、《快打旋風》等格鬥遊戲。後來,下村陽子加入另一開發商 Square,為《王國之心》編寫配樂。她的作品獲得英國皇家愛樂樂團在著名錄音室 Abbey Road Studios 現場演奏和錄製,是少數取得此成就的作曲家。
在 90 年代,開始有更多主流音樂人和樂隊編寫電子遊戲配樂。米高積遜曾經為《超音鼠 3》編寫配樂,可惜最後不獲採用。Nine Inch Nail 主音 Trent Reznor 在電影配樂榮獲兩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,他亦曾為遊戲《Quake》的配樂操刀。而 The Police 的鼓手 Stewart Copeland 則為頭三部《寶貝龍》編寫所有配樂。
電子遊戲配樂的壽命和影響力遠超遊戲本身。有超過 25 間唱片公司專營電子遊戲配樂,為經典和新推出的配樂印製黑膠唱片。加上近年黑膠熱潮興起,遊戲配樂和黑膠這個組合可謂空前成功。
iam8bit 是一間位於洛杉磯的限量版遊戲配樂經銷商。其創辦人都表示:「我們盼望見證到電子遊戲音樂進入主流媒體很久,現在終達成了。東京奧運開幕禮就是絕佳例子。現在,近藤浩治寫的《薩爾達傳說》主題曲與 John Williams 寫的《星球大戰》主題曲,已同樣成為文化象徵。受惠於此,遊戲配樂的黑膠唱片需求大增,在過去 18 個月,銷量上升了 300%。」
其他例子還有Die Antwood 從《怒之鐵拳》配樂取樣;Jon Batiste 將《街霸》和《Final Fantasy》的配樂改編成爵士樂,為幾百萬名觀眾演奏;還有世界各地不同管弦樂團演奏《寵物小精靈》和《薩爾達傳說》的配樂,這些演奏會往往都一票難求。由此可見,遊戲配樂將會吸納更多聽眾,風靡世界。
閒時,Mat 會分享對遊戲配樂的專業見解,曾獲 BBC 和 Sirius XM 等著名電台訪問,講解遊戲配樂的文化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