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名詞 : 由人類聲帶製造並經口腔發出的聲音
1968 年,Aretha Franklin 經 Atlantic Records 推出專輯《Aretha Now》。在歌曲 <Think> 的第 45 秒開始,Franklin 唱出三次「Freedom」,足足跨越兩個八度。還未進入副歌,Franklin 的歌聲已經隨著節拍激烈搖擺,高低起伏。此曲除了令人禁不住隨之起舞,還體現了對強權的對抗。
隨著副歌節奏上揚,Franklin 聲嘶力竭地高唱「Freedom」,我們都深深感受到那種強烈的反抗情緒。究竟人聲是如何產生這種共鳴?還有,人聲所表露的情感,是如何跨越時間和國度,成為人類的共同語言;甚至曲終人散後,仍長留腦海中?
人類與聲音的關係可謂源遠流長。在日常生活,即使只發出沒有明確聲調的聲音,我們仍能表達 24 種情感。例如「啊」的一聲,可以視乎情境,表達驚訝、感興趣(「啊!」)或疑惑(「啊?」)的情感。根據研究,我們給他人的第一印象有 38% 是建基於聲音。通常,如果對方地位較高,那麼無論我們覺得自身地位是否相符,都會傾向以較高的音調說話。同樣道理,我們也會透過感知別人的聲音,去判斷對方是否一個可信之人。一般男性聲音的基礎頻率(或稱 f0)大約在 100 至 120 赫茲之間;而女性聲音就再高一個八度。不過,我們能夠發出音調更極端的高音和低音,頻率範圍更廣闊。人聲音域之廣,包含了最低音的咕嚕聲、至最高音的尖叫等所有聲音。
人類早已多番研究人聲,幾千年前,古希臘人已經嘗試記錄多種聆聽者能夠感知的人聲元素。副語言學(paralinguistics)其中一個涉獵的範疇,就是利用聲音表達社交提示。副語言學領域中的心理學研究發現,持續的低頻聲音能使人心境平靜。其中一個好例子,就是冥想時聽的低音。
2015 年,美國公司 Jobaline 在聲音研究上更進一步。Jobaline 分析幾百萬個聲音檔案後,研發出一個軟件。這軟件能夠預測聆聽者於聽見某聲音時的感受和反應。透過研究音調、語調、說話力度等聲音元素,Jobaline 發現不同元素會互相交疊,從而賦予每個人一把獨特的聲音。那麼得出的研究結果可以如何應用?根據研究結果,我們可以找出擔任各種職業或崗位的人應該如何運用聲線,例如醫院接線生、podcast 主持等,甚至透過製作合成語音,更容易與服務對象建立情感上的連結。
正因如此,Solomon Linda 與無伴奏合唱組合 The Evening Birds 的名作<Mbube> 和 <The Lion Sleeps Tonight>流傳至今,其影響力巨大,八十多年來都有不同音樂人特意前往南非一間錄音室翻唱此曲。不少經典名曲都有翻唱版本,透過新的演繹,帶出不同的情感和影響力。 現在聽聽 The Impression 於 1965 年灌錄的<People Get Ready> 。此曲深受福音音樂影響,在馬丁·路德·金發起民權運動後,成為其非官方歌曲。群眾遊行時,都會同聲高唱;遇上政治或社會動盪時,也會一起誦唱,安撫心靈。 <People Get Ready>至今已有很多版本,除了 The Impression 的原著,往後還有 Bob Marley 於同年錄製的版本,以及 The Chamber Brothers 和 Aretha Franklin 各自的演繹,全部都以渾厚聲線,展現沉穩卻堅定不移的情感。 不過,之後 Bob Dylan 和 Rod Stewart 的版本都因為歌手聲音特質與歌曲含義不配合,因而不如過往版本般具感染力。
聲音能夠平靜和感動人心,有時即使單是一下吸氣聲,我們已經分辨到對方是誰。聲音也可以喚起一系列情感和回憶,讓我們彷彿置身某個時刻。聲音富感染力,廣告業和創意行業早於 1920 年代便深明這點,因此大量運用於電台廣播。時至今天,全球已播出逾 4800 萬輯廣播節目,錄製人聲和製作技術越來越成熟新穎, 讓我們得以更加細膩地欣賞人聲。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電子遊戲世界。現今電子遊戲憑藉一日千里的動作設計、聲音設計和錄音技術,讓玩家更能代入角色之中,享受親臨其境的感覺。
當我們聽到一個聲音,無論是說話聲、歌聲還是對話,所帶來的情感往往取決於聲音如何傳遞,以及我們身處的環境。透過高質素的降噪耳機,柔聲耳語令人感到無比親密;女高音的穿透力亦更為強勁,使人感動落淚。在相應的情境和語境下,一把聲音可以是種安慰、挑戰或警告。而聲音在大多數情況下,都是一種情感宣洩,或如 Aretha Franklin 在<Think> 的高喊,是種情感自由的體現。